瑞昌市行政审批局:创新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政务服务新标杆
2024年,市行政审批局聚焦企业群众所需所盼,推进政务服务优化升级,“无证明城市”建设入选全国营商环境与政务效能高质量发展大会优秀案例,“高效办成上学一类事”做法获评全国“数字赋能金钥匙奖”,荣获全国“政务增值服务典范单位”。
涉企服务做“加法”,提升企业获得感。积极推进增值化改革,建好“企业之家”。争取市财政资金800余万元建设2000余平方米企业服务中心。在审批服务基础上,迭加公共、社会、市场服务,因地制宜设置商事、政策法规、人才、金融、产业链、物流、法律和兜底八大增值服务板块,推出涉企增值服务事项1549项,实现企业办事“一门受理,一站集成”,经验做法在《江西改革》推介。加大惠企政策兑现力度,开通“政策直通车”。全面梳理我市各类惠企政策,建立惠企政策库,推进“人找政策”向“政策找人”转变,实现政策“免申即享,直达快享”。2024年共梳理惠企政策38项,惠企事项166个,为1056户企业兑现惠企资金1285笔,资金达1.69亿元,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。
行政审批做“减法”,提升群众满意度。把行政审批改革作为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契机,在改革中优化化审批流程。一是工程审批减流程。共承接发改、科工、水利等6个部门涉及工程建设审批事项27个,通过流程再造做“减法”,将过去多部门联办精简为一个部门办理,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。如江西国泰集团办理人防审批手续,办理时限从2天缩短至2小时,企业对此非常满意。二是智能审批提质效。创新推出“高效办成上学、转学、入学一类事”,将过去需跑动9个部门、提交18份材料办理的事项,通过数据共享、电子证照自动核验、区块链+可信授权等智能审批方式,实现入学零跑动“1分钟办结”,转学零材料“10分钟办结”,学生资助智能审批掌上“即报即审”,惠及学生1.2万余人。经验做法荣获全国“数字赋能金钥匙”奖。
数据共享做“乘法”,打造政务新标杆。聚焦企业群众办事中存在“重复证明”、“循环证明”等问题,在全省率先上线“证明直通车”,建设“无证明城市”。一是归集数据,搭建平台。横向接通民政、卫健、教育、供水、供电等部门数据,纵向并联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,系统归集11个部门18类356项数据资源、500余万条数据。二是精简证明,分类办理。直接取消70项没有法律依据而设立的证明,以告知承诺代替15项风险可控的证明,直接共享38项需要多部门联合出具的证明,直接核验38项需要协查的证明,推进证明“大松绑”,极大提升办事便利度。“无证明城市”建设案例先后荣获3项省级荣誉,1项国家级表彰。
问题投诉做“除法”,兜底服务破难题。 一是畅通诉求渠道。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,开通“企呼我应”直通车。全年接听市民来电3.5万通,办理诉求工单8298件,针对涉及营商环境的投诉问题,与市营商办建立联动机制,建好问题台账,强化跟踪协调,逐一解决到位,及时免除企业烦心事。二是强化监测分析。联合市营商办不定期开展营商环境满意度监测,对收集的情况进行汇总、分析、通报,及时发现问题,消除营商环境矛盾隐患。三是健全兜底机制。整合市营商办与企业服务中心人员力量,成立营商环境兜底服务工作专班,对收集到的合理诉求加强督办,重点问题报市领导协调处理,确保办成办好,消除一批营商环境痼疾。